就在北京奥运成功落幕之时,就在营销界热议中国品牌借助奥运极大提升之时,就在大众期盼广大的中国企业如何借助北京奥运之东风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之时,曾经的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第一品牌——汇源却“出嫁”可口可乐……
民族品牌就这样又失去了一块金“牌”。虽然,这块金牌无法与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51块金牌直接地联系起来,但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才是真正的选手,市场才是真正的赛场……尤其是对于民族企业、民族品牌。
我们不能不为汇源“出嫁”他人而感叹。
★感叹与思考之一:汇源品牌的性别属性
笔者一直都认为,产品的性别属性是“雌性”。产品是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而作为品牌,则是老子,是爷们,子跟父姓,子承父业,是繁衍后代的种子,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然而,汇源的下嫁行为,彻底颠覆了笔者原有的观点。原来,品牌不完全都是老子,并不都完全是雄性。品牌之性别,同样应该分为:雄性、雌性以及介乎雄性和雌性之间。
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曾把汇源比作待嫁的姑娘,“太早出嫁还不够成熟,太晚了年龄又大了,只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合作,对于汇源来说才是最合适的”。终于,汇源凭借自己尚好的青春与姿色,傍上了大款,如愿以偿。汇源果汁,喝来喝去,不是走上了健康之路,而是走上了“傍大款”之路。
汇源的果汁类饮料,原本就是女人和孩子的饮料,加上如此一嫁,汇源真正意义上成为了“非男人”饮料。
★感叹与思考之二:究竟是“上”嫁还是“下嫁”?
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较汇源停牌前,即上9月5日收盘价4.14港元溢价1.95倍,总价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毋庸置疑,汇源所傍的可口可乐确实是大款,而且是世界级别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是“上”嫁了,还是“下”嫁了?179亿港币合人民币179亿港币*0.88=158亿元。我们再来看看汇源过去3年的经营情况(见下表)。

158亿元是汇源2007年收入的5.95倍,是2007年税前利润的23倍。换句话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市销率是5.95倍,市赢率高于23倍(税前是23倍)。可口可乐这样的代价看似显然明显高于国内同类型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然而,作为世界巨贾的可口可乐会愿意做赔本买卖吗?汇源的品牌价值是如何估算的?汇源在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如何估算的?尤其是在低端产品市场的潜力和在二三级市场、农村市场的潜力是如何估算的?估算了吗?
★感叹与思考之三:中国企业界从此少了一个企业家,多了一个商人。
一直以来,汇源的掌门人朱新礼都被业界冠以“中国优秀民族企业家代表”的头衔。从《赢在中国》的坐而论道,到2007年春节晚会的焦点人物,让更多的普通大众熟识了这位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重量”级人物。
朱新礼于1992年在山东汇源,1994年将总部迁至北京市顺义区,1998年开始向全国发展。近12年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4处现代化工厂,形成了逾220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建立了270个销售公司和500多个中心专卖店,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主要生产水果原浆、浓缩汁、果汁、蔬菜汁、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婴儿食品等,累计研发、生产、销售了400多个品种的产品。水果原浆、浓缩汁出口德国、瑞士、俄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1亿多美元。2006年7月,法国达能取得汇源22.18%股权,同期汇源11月赴港正式上市。2007年,主营收入达 26.5亿元。
2008年9月3日,美国软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交易总金额不超过24亿美元。可口可乐同时表示,控股汇源果汁近66%股份的三大股东已对该交易作出不可撤回的承诺。包括汇源果汁母公司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达能集团和Warburg Pincus Private Equity在内的共持有汇源果汁近66%股份的三大股东,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点头首肯,标志着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