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企业家、企业主,皆可以称为老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可以成为企业家。老板有很多种。只要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笔者最常用的一种划分老板的标准是:看他(她)是做生意还是做事业。做生意的老板与做事业的老板具有质的区别。他们的企业也会因此有天壤之别。
做生意还是做事业,高层团队关系首当其冲
老板是企业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通过企业高层团队来实现对企业的驾驭的。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老板要成就一番事业,少不了左膀右臂。
柳传志先生有一句名言:“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精辟地概括了联想的经营之道。其中,“搭班子”在“定战略”与“带队伍”之间。可见,“搭班子”承上启下,举足轻重。
所谓“搭班子”,就是指组建企业的高层团队。
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高层团队。毋庸置疑,老板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领导班子的“班长”。所以,班长往往决定了领导班子的层次、素质与水平。一方面,班子的成员构成是由“班长”决定的。古往今来,知人善任乃领导者的首要素质。什么样的老板就会选用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在高层团队的领导与管理过程中,作为领头人的老板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但要给高层团队指明方向,而且要组织、协调、调动和控制高层团队成员,使之凝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力。
而做生意还是做事业,关键看老板与高层团队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
所谓老板与高层团队的经济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雇佣关系,即和普通员工一样,老板付给高层团队成员薪酬(无论是否是高薪),高层团队成员是在给老板“打工”;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即老板与高层团队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一般通过股权、期权或者参与分红等形式来体现。
雇佣关系与合作关系有本质的区别。笔者的经验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老板与高层团队之间如果仍然是雇佣关系,那么,这个老板依然停留在做生意的层次,无论他如何用所谓做事业的辞藻来装饰自己;相反,如果是合作关系,则基本断定这个老板是做事业的,无论他现阶段的事业做到了什么程度。
雇佣关系的高层团队,不是一个紧密的高层团队,不是一个做事业的高层团队。因为,在这种关系下,高层团队成员的内心深处永远认为是“我在为老板做事”,而不是“我在和大家做我们的事”。俗话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在事业的层面上,则是“事业聚则人心聚,事业散则人心散”。
高层团队是企业的领导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和动力源泉。在中国社会环境里,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并不健全的条件下,尤其是在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与机制并不成熟的条件下,雇佣关系(无论薪酬有多高)无法缔造紧密的事业型高层团队。
而一个非事业型的企业高层团队,则往往意味着企业无法形成持久的合力,无法形成企业统一的战略意志,无法达成企业步调一致的执行力。于是,高层内讧便时常发生。而企业高层一旦出现了严重的对立(更不必说分裂),员工也往往跟着划线站队,企业必然随之分崩离析。
当然,话说回来,是不是老板与高层团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合作关系,就等于拥有了一个事业型团队呢?或者说,这样的团队是不是就不会出现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需要强调的是,老板与高层团队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判断一个老板做事业还是做生意的关键指标,也是一个基础指标,但不是全部。
做生意的老板更多的是追求金钱与现实的财富,而做事业的老板,则更多地追求多重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与责任是多重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也是多重的。
一个真正成功的老板,一定是做事业的,一定是用事业的现实分享与事业的未来理想来统率自己团队的。
|